来源:酒业新闻网
住宅附近有个650岁的“老邻居”是种怎样的体验?居住在五粮液长发升酿酒老作坊周边的很多市民表示已经习以为常。时常听邻居们这样说:“我是闻着五粮液的酒香长大的。”“五粮液的酿酒师傅常来我的店里理发。”“我煮的燃面,五粮液的酿酒师傅吃了很多年了”。到今天为止,我们都能看见这样的场景,长发升老作坊里,在“国宝”古窖池旁,五粮液的工人们用心日复一日的酿造着独一无二的大国浓香五粮液。
自明朝开国之年以来,未曾间断使用的五粮液古窖池里,窖泥中布满了数以亿万计且比例和结构科学合理的有益功能微生物,这神奇的古窖泥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作为“活文物”收藏。久远的历史神秘感,总是吸引着许多好爱酒之人慕名而来参观。
不只是“长发升”。散布在宜宾老城区里的“利川永”“钟三和”“张万和”“听月楼”“刘鼎兴”“全恒昌”“天锡福”等酿酒老作坊,低调而朴实无华地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远方来客诉说着悠久的中国白酒文化,诉说着五粮液深厚的历史底蕴。
长发升老作坊,在岷江河畔的鼓楼街,明清建筑风格,曾是典型的“前店后坊”,楼下经营,楼上住人。在这里,你能看到最古老的酿酒场所,和传承了数代人的传统酿造技艺。
长发升老作坊,清代名叫“叙府尹长发升大曲烧房”,民国时期叫“叙府尹长发升大曲作坊”,酒坊中的古窖,最老的源起1368洪武年间,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并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地穴式曲酒发酵窖池。
长发升老作坊临街而立,一楼一底,是今天五粮液501酿酒车间组成之一,这里酿出的酒优质品率极高,绝大部分作为五粮液调味酒使用。不光窖泥里,作坊内的柱子上、墙壁上也爬满了古窖池繁衍驯化了无数代的“看不见的酿酒工人”——酿酒微生物。每天,酿酒师傅分班次在里面作业,他们酿酒技艺精湛,采用最地道的“纯手工”传统酿造工艺,酿造出最醇香的五粮美酒。
早上,酿酒师傅开窖、起糟、拌料、上甑、蒸馏、摘酒、摊晾、入窖……他们几乎都是由师傅手把手传承,用独特的酿酒语言交流。比如,“今天要炖牛肉了”,意味着他们准备精作特级酒了;“打到油田了”,意味着窖池酿出了高产量的好酒。
下午,酿酒师傅在下班后,往往顺便在作坊不远的摊位上,买些菜回家做饭,饭后与朋友聊天、喝酒,生活和大众完全没有两样。他们从不觉得自己多了不起,一心想着的只是多酿些好酒,安安心心,滋滋润润地过着平静、安宁的好日子。
在宜宾老城区长春街的利川永老作坊,这里曾经的作坊主邓子均大义献出神秘的“陈氏秘方”,为五粮液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利川永”附近聚集着 “全恒昌”“天锡福”等老作坊,这条充满生活气息的街道,临近宜宾市第八中学,街区内还保留着宜宾城最古老的生活痕迹,柴米油盐酱醋茶,各种副食和服务小店散布各处,老街坊们各忙各的,彼此服务又互不影响。
位于刘臣街的张万和老作坊门口经常有老太太卖菜、卖鸭蛋、鸡蛋。街上的人,有打牌的,有买菜的,有喝茶晒太阳的,还有送小孩上学的,生活井然有序;而透过青瓦白墙和重重树影,遥遥能望见五粮液酿造的地方,师傅们在繁忙劳作,酒香顺着窗户、瓦缝飘散出来,让街巷更有生活气息了,似乎古戎州千百年来的生活都停留在了这里。
在“长发升”“利川永”老作坊的门口,浓郁醇厚的酒香,仿佛让人听到往昔岁月的划拳声。不知多少代宜宾人,伴着五粮酿造的美酒长大,修房子、考秀才、娶妻生子要喝;马帮、船长应酬、袍哥人家说事、商帮聚会要喝。明清时期,叙州府宜宾城酿的美酒,改土归流,安抚犒赏土司喝过;湖广填四川的开拓者喝过;云南的铜矿商人、自贡的盐业商人喝过;护国讨袁的军人喝过;抗日战争时期,迁来李庄的同济大学老师和各界名流喝过……
宜宾的酒从历史中走来,宜宾的空气中弥漫着酒香,饭桌上蕴含着酒味,其神、其态、其韵、其味,已深入千家万户。
宜宾老城区的五粮液酿酒老作坊虽小,但却像一个楔子,楔进了历史的深处,楔进了宜宾人的血脉基因,让酒文化和酒都人民的热情深入骨髓。
这些老作坊,没有“束之高阁”被单纯地当作遗迹来对待,而是保持生产,和城市融为一体,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生命力愈发蓬勃。
酒融于浩瀚的历史,融于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显现出“中国酒都”的无穷魅力。融入宜宾城的这些老作坊,彰显着五粮液的卓越品质和生命力。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大国浓香五粮液能如此受国人的喜欢,有今天的成就,不仅因有着650余年连续不间断生产的明初古窖池,还因有这样一代代精益求精的酿酒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