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酒业新闻网
一位是杰出的数学家,硕果累累,一生致力于数字世界的刻苦探索;一位是巧思的工程师,匠心独运,沉醉酒海誓要破译白酒智慧密码。因一瓶五粮美酒结缘,因同一个白酒梦想而发光。华罗庚、刘沛龙手握科学的武器,书写出中国白酒的耀眼神话。
“中国爱因斯坦”的奇思妙想
有人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是最会“推销数学”的人,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华罗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他的优选法和统筹法。的确如此,他口才很好,善于举例,至今还有许多工人记得他边折纸条边讲黄金分割的情景,这就是优选法。华罗庚运用黄金分割原理发明的一种尽可能减少实验次数、尽快地找到最优方案的方法。他还推广统筹法,这种组织协调和控制生产的优化决策方法至今还在小学教科书中以“烧水泡茶要几分钟”的趣味问题启蒙着莘莘学子。
经过20年左右的努力,“双法”产生了数10亿计的巨大经济效益,被评为“全国重大科技成果奖”。1978年,华罗庚率领一个小分队来到四川推广他发明的优选法和统筹法,宜宾美酒五粮液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第一名酒,其中就有华罗庚双选法的功劳。
破译低度酒密码
原来早在1972年,有外商提出,希望能销售五粮液低度酒。那时在国外,低度酒还占主导地位。外国人说,我们对五粮液是高而生畏,怕醉了爬不起来。但国内不少人认为,五粮液好就好在高度,低度就要变味,就不是五粮液。当时五粮液负责科研技术工作的刘沛龙琢磨起了这个问题。顶着各方压力,刘沛龙和他的团队整整搞了6年试验,但依然没有成功。
低度酒是一个对酒质的全新要求,尤其对于五粮液这样的名优白酒来说,要求就更为严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亚于研制高度五粮液的要求。但刘沛龙不甘放弃,不分昼夜地钻进了自己摆的酒阵。
1978年,刘沛龙和他的团队有幸参加了华罗庚推广小分队在宜宾的活动,并听了多次讲学。当时的五粮液酒厂也十分重视这项工作,成立了双选办公室。刘沛龙如鱼得水,立即学以致用,以优选法来指导实验。
利用优选法,刘沛龙和他的团队终于解开了酒阵之谜。他们先用优选法对低度酒的最佳度数进行优选,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在酒度50度与30度之间,用0.618法进行优选,选出了38度和35度这两个最佳度数,然后将两种酒放进冰箱,静观其变。
一天下来,太阳已经下山去了,接班的月亮已经升起。刘沛龙还守在冰箱旁。试验在反复进行。他细心地观察着不同温度点酒中的析出物至浊的情况及状态。这期间,五粮液酒厂化验室的主要设备已迁至南岸生产车间,在那间地处郊外的化验室,凌晨3点钟了,郊外的原野一片寂静,寒气袭人,困倦逞凶,但刘沛龙总不敢闭上自己的眼睛,生怕失去那最佳的一刹那。
时钟指向凌晨3点30分,刘沛龙用手擦了擦自己的眼睛,再一次取出冰箱中的低度酒来观察。至浊程度和析出物状态已达到预期效果。经过过滤处理后,手中的酒晶莹、碧透,像高度酒那么无色透明,倒一杯尝尝,五粮液固有的风格特点并没有走样,浓浓醇香溢满小屋。
成功破译低度酒密码,仅用了6天时间!
双法助创新型酒
尽管成功只用了6天功夫,但通向成功的基石却整整铺陈了6年,其间的苦闷、心酸只有刘沛龙自己知晓。喜庆之余,刘沛龙也不忘亲手装了两瓶38度和35度低度酒,赠与优选法和双选法的创始人、德高望重的华罗庚教授,并在酒瓶上用小纸块贴上了无限感慨而又心悦诚服的两句话:“六年未成功,双法出成果。”
华罗庚闻知此事也非常高兴,欣然题诗回赠:“名酒五粮液,优选味更醇;省粮五百担,产量增五成。豪饮李太白,雅酌陶渊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后来刘沛龙团队又将38度改成39度,这39度的五粮液口感更醇净甘爽。此酒一经问世在国际市场引起了不小震动,订货量猛增了3倍。由此,刘沛龙团队开创了中国低度酒之先河,使五粮液形成了庞大的“酒阵”雏形。更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对酒的税收额是随酒度数增减来收取的,度数高税收就高,度数低税收也更低。因此这一项出口就为国家节约了大额酒税,创造了丰厚的经济效益。
滴滴五粮液,代代匠心传。探索的精神是五粮液人荣耀的勋章;求知的品质是五粮液人不变的追求。也正是这种追求完美的精神鼓舞、激励了无数匠人善工不断完善着酿造技术,续写着五粮液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