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法制晚报
红酒的"红与黑"
进口红酒市场乱,不单单乱在全是假酒,而是假酒和低端进口酒冒充高端红酒两种情况并存。红酒的"红与黑"背后,亟待市场监管,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多的消费者理性消费
口岸均价仅为15元的进口红酒,在国内零售市场上平均价格高达562元。中国市场一年消费“拉菲”数百万瓶,但是在拉菲的产地法国,一年拉菲的产量仅有二十多万瓶。进口红酒价格为何飙涨?凭空多出的“拉菲”酒究竟从何而来?
进口红酒“身价倍增”
近期,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浙江省境内随机选择的一个口岸调查发现,进口到中国的红酒呈现“身价倍增”的现象。
调查的确切数据显示,该口岸2011年从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罗马尼亚、黑山5个国家总计进口红酒42个批次,共40万升,总值117万美元。以750毫升一瓶计算,每瓶平均口岸价约为2.19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元。
但是,在该口岸批发市场,抽查的威邦帝国、皇家庄园、约贝拉庄园等73种不同规格进口红酒,平均批发价为312.04元/750ML。同时,在当地零售市场,这73种红酒平均零售价为562.12元/750ML。
根据以上数字简单计算即可得知,进口红酒批发价约为口岸价的20倍,零售均价约为口岸均价的37.5倍,零售均价是批发均价的1.8倍。
巴黎一名华人酒商说,拉菲根据年份不同酒价不同,批发均价在800欧元左右,市场价在1000欧元以上,而在中国市场至少卖到人民币1.5万元以上。
进口红酒价格为何飙涨?在葡萄酒闻名于世的法国,当地人又在喝多贵的酒呢?
记者在巴黎一家葡萄酒专营店随机采访了三位当地市民。他们说,法国人日常饮用的葡萄酒价格在3欧元至10欧元不等,如果送贵客或者是最好的朋友,“20欧元的葡萄酒已经是最贵的了”。
有意思的是,当记者与他们谈论拉菲的价格的时候,三个人都表示从没有关心过拉菲的价格,有的猜200欧元,最贵的猜500欧元。
当店员告知他们这家专营店里最便宜的拉菲酒售价是1400欧元的时候,这几个法国人都表示“不可思议”。
根据浙江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在某口岸的调查,其间批零价最高的进口葡萄酒品牌为皇家庄园2004经典珍藏干红,其批零价分别为2188元和5470元。
同在该口岸的批零市场,国产葡萄酒的“身价”则显得逊色不少,工商部门抽查的张裕、威龙、长城等57种国产红酒,平均批发价为60.21元,平均零售价为90.68元。
其中,最高批零价的国产品牌是张裕特选级卡斯特庄园,其批零价分别为320元和486元。
原浆勾兑以次充好
除了价格上的暴利,进口红酒市场鱼龙混杂,真假红酒常常让人无法判断。
“进口红酒市场乱,不单单乱在全是假酒,而是假酒和低端进口酒冒充高端红酒两种情况并存。”
有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所谓的假红酒有两种,一种就是从头到尾全假,从原料开始到内容,全部国内生产,然后贴上进口标签,这种假酒主要造假地在北方,比较好识别,稍具常识的人都能鉴别出来。另外一种情况是,进口国外酒庄的原浆,然后进行勾兑加工。
“一桶原浆到岸价在100欧元以下,可以勾兑300瓶以上的750毫升的红酒。”另一名经销商告诉记者,这类生产商往往比较神通广大,有些远洋渔船被改造成假酒工厂,老板们将船开到公海后再进行勾兑,灌入贴有拉菲商标酒瓶后,再冒充进口酒进入海关检验、完税,再销往各个市场。
“这些假酒贴上不同年份的标签,每瓶售价由一万元至十几万元不等。”这类假酒,瓶子有可能是真的,酒浆也是进口的,除非开瓶试喝,才能辨别真伪,但也需懂酒的人才能鉴别出来。
“前些日子,有个朋友跟我说开了瓶好‘拉菲’,打开一喝口感就很好。我一听这话,就能判定他买到了假拉菲。”
经销商说,真的“拉菲”为了保证品质,在装瓶前都会注入一种气体隔绝空气,开瓶后马上就试喝,口感是相当涩的,“一点都不好喝”。
在国外,好的“拉菲”就要放入专门的醒酒器醒酒6小时以上,口感才会转化至最好的状态,所以如果是宴请客人,主人从早上就要开始准备红酒了。
“现在还有不少有钱人直接去欧洲收购一些快倒闭的酒庄,在当地生产了再发回来销售。这其中有不少是在国外注册了,然后向各个酒庄低价购买原浆勾兑后,再返销回来。但国外那么多酒庄,谁有那个精力、那个知识去查真假呢?”经销商反问。
还有一种最“真假难辨”的情况,是这些进口红酒,压根儿不是假酒,也并非纯粹勾兑,它们有着正宗的进口“血统”,所有生产流程也在国外完成,是真正的进口酒,但这一类酒在国外的货架上销售,售价都在1欧元以下,大部分都是0.5至0.8欧元之间,进口后就摇身一变成了高档红酒。
经销商告诉记者,目前很多红酒行在售“蓝”字开头的系列红酒,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在欧洲,这个牌子的红酒、白葡萄酒,超市售价都在0.8欧元上下,也就是说,这些红酒的销售价格在人民币10元以下,“在国外,这些酒就是低档红酒,但他们都有详细标签,注明这并非完全酿造的酒,而是掺了白糖(6621,7.00,0.11%)等调味剂。但这些酒到了国内后,加贴的中文标签上却并没有标注添加成分”。
据了解,这些酒的到岸价大约在0.6欧元上下,但到了终端销售市场,销售价格在六七十元甚至百元以上,这一类酒,有所有进口酒需要的文件、标贴,除了中文标注有些问题外,没有其他漏洞。
“销售这种红酒是比较安全的,所有需要的进口文件都齐全,实际上也确实是进口,所以很多红酒经销商都爱进货。”
据了解,这些超低价批发的红酒,由于其暴利程度(成本六七元以内,销售价可以卖到百余元),成为目前不少进口红酒商最爱的品类。
上述品牌的红酒,在江浙一带,“每天能销售一个货柜(3000瓶)以上。”经销商无奈地说,“‘以次充好’是扰乱目前红酒市场非常大的因素,很多消费者喝了这样的红酒,习惯了就会认为进口红酒不过如此。”
国产红酒“傍名牌”
有业内人士表示,拉菲一年产量两万箱,也就是24万瓶。据浙江省工商局的调查,拉菲每年在中国市场大约能分到5万瓶。
但在中国,据业内人士估算,一年消耗拉菲数量高达200万瓶,差不多是拉菲10年的总产量。
一些法国人告诉记者,拉菲酒应该是用于收藏的,就像是收藏艺术品一样,如果用于饮用就“过于奢侈了”。
在中国,那些多出来的上百万瓶“拉菲”究竟从哪里来的?浙江省工商局查处的一桩案件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今年2月,浙江省工商部门在义乌一间20平方米不到的小作坊内,查出了5397瓶裸装葡萄酒以及42万套红酒“自制商标”。
这些商标往红酒瓶上一贴,42万瓶“大拉菲”(LAFITE)、“小拉菲”、“皇家卡斯特”(CASTEL)就出炉了。
据了解,该作坊老板分别从河北昌黎、山东烟台购入了大量裸瓶葡萄酒,又在香港注册了“法国拉菲葡萄酒(香港)有限公司、法国皇家卡斯特庄园有限公司”等两家销售公司,然后再将自行印刷的这两家空壳公司的标签贴在裸瓶上,使国产酒摇身变成了名牌酒。
浙江省工商局经检处处长潘炜说:“我们专门到河北昌黎调查,当地人称,这种裸瓶装的葡萄酒一滴葡萄汁都没有,全是化工原料勾兑的。”
当地人透露,这些“化工酒”成本只要7元钱。一名受骗的商人最后才醒悟:“这里的‘皇家卡斯特’一瓶要一千多元。我后来才知道这些商标都是假的。”
被查处的作坊老板始终坚称自己的红酒是香港原产。事实上,号称在香港原产的红酒公司有很多。根据浙江省消保委的调查,这些公司基本上都是在香港或者国外注册一个空壳公司,或者花少量钱注册一个洋品牌,然后在国内灌装低质酒,在市场卖大牌价。
一位刚入红酒行业不久的老总曾说过:“我从来不喝灌装酒。”这位老总曾亲眼看过红酒厂的工人勾兑葡萄酒,“用的都是最劣等的葡萄酒,贴的都是法国原产的标。”一个“大拉菲”的空酒瓶,回收价就可以出到312美元,“可以想象这背后的利益有多惊人。”
浙江工商部门认为,当前我国进口红酒市场最大的问题就是“傍名牌”,而“拉菲”和“卡斯特”是被傍得最多的品牌。
多管不齐下 监管难到位
经销商方开成在杭州中山中路开了一家泓酒汇德国馆,他最初想做红酒代理时候,就想锁定高端的法国红酒。但几番调研,他最后决定做德国红酒品牌代理。“德国人做产品比较严谨,国内假的德国红酒还不多。”
一年时间下来,他已经有了“李鬼要比李逵猛”的感受:“现在因为法国红酒销售市场比较乱,所以,不少消费者进来买酒都有‘一棍子打死’的想法,开口不问品牌不问价格,先说,这不是假酒吧?”
方开成无奈地说,原本以为卖德国红酒能绕开,没想到最后还是被这种观念“套进去”了。
有时候有团购客户来,方开成只能出示报关单等一系列文书证明自己的酒进货渠道正规。“报关单上有酒的到岸价、进货商等一系列的信息,相当于我的‘底’了,如果不是被逼无奈,谁愿意露底给客户呢?”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有些消费者买红酒也并不关心真假,仅因为进口红酒能充场面,在购买红酒时也特别会挑选些低价又包装精美的进口红酒。
在杭州近江食品批发市场,一位消费者告诉记者,她经常到批发市场来买进口红酒,尤其是“拉菲”、“卡斯特”,“都是木盒装的,一般买四五百元一瓶的,送礼很有面子啊。”
当记者告诉她,这些红酒正宗的都要万元以上时,这位消费者只是反问:“这么贵的酒,谁会买了真喝啊?”
中国消费者对葡萄酒的消费需求越来越大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据法国《费加罗报》3月14日的报道,根据TWSR(国际葡萄酒与烈酒研究机构)的统计,2011年美国消费红酒最多,37亿瓶,中国的消费量位于世界第五。但是预计在2020年,中国对葡萄酒的消费将成为世界第一。
业内人士指出,当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葡萄酒消费增长最快的市场,进口红酒乱象将扰乱我国酒类市场。英国《独立报》网站2011年12月24日刊登文章说,据估算,中国内地红酒消费量如今已达2000万箱,今后10年内,预计红酒消费者约为5000万至1亿人,而进口红酒消费量将达1亿箱。
据浙江省工商局估算,以长三角和浙江为例,长三角年葡萄酒消费量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浙江年消费量增幅达60%以上。浙江出入境检验检疫局2011年统计数据表明,当年浙江进口红酒共计699批,总重量达6975.26吨,总金额达到3785.99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0.32%、67.71%和92.46%。
在有“进口葡萄酒集散地”之称的温州,目前仅温州市区葡萄酒庄就有近400家,而本地经销仅占全市酒商数量30%左右,另外70%散布在全国各地。
今年2月16日召开的温州口岸进口葡萄酒新闻发布会数据显示,自2007年开始,温州进口葡萄酒已经连续4年呈现翻倍增长,去年进口总金额达到2524.1万美元。
一位温州商人说:“现在有钱人直接去欧洲收购酒庄,没实力的老板也会花几万欧元直接从欧洲进口一两个货柜的酒回来招待朋友喝。假的也有,但几千个品种,谁有那工夫去查呢?”
“红酒市场乱象之多,让我们监管者脸红。”浙江省工商局局长郑宇民表示,当前我国红酒市场存在“多管不齐下,拿枪不见鸟,守株来待兔,忙坏315”的情形,亟待相关部门在体制机制上进一步理顺。
郑宇民说,当前商务部门、工商部门、质检部门等都有权力监管红酒市场,但各个环节的衔接还存在疏漏,而且缺乏专业知识,监管不到位,所以总是在“3·15”前后搞集中式、运动式打击,这对于消费者上亿的庞大市场而言,显然不够。
红酒消费应理性
红酒“红”得发紫,和国人的非理性消费分不开。
有业内人士称,“对一些人来说,他们喝的不是酒,是面子。”这从山寨拉菲的流向可见一斑。“打擦边球”的“××拉菲”,一般流向酒吧、KTV以及部分餐馆。
这种“××拉菲”价格一般都在几百元左右,既能满足一些人享用拉菲的心理,又能让他们“喝个实惠”。越是高端的地方,如一些会所,越是纯粹假酒的泛滥地。“这些有钱人只认牌子,不管里面装的什么酒,所以操作空间更大。”该人士称。
“红酒市场之乱,和国人消费心理还不成熟有关系,它助推了市场经营之乱。”郑宇民认为。
而事实上,国外大多消费者在选择红酒方面,更倾向“价廉物美”。德国普通老百姓喝的红葡萄酒,每瓶约3欧元左右,仅相当于人民币20多元,德国人均最低工资标准1500欧元,一瓶3欧元的红葡萄酒,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很便宜的。
在德国,普通百姓喜欢去专门的饮料超市买酒,卖场里有上万个葡萄酒品种。红葡萄酒和白葡萄酒区,标价每瓶在2至3欧元之间,这是德国人消费最多也是最普通的酒。
有位德国市民说,自己每天晚餐前后,都要喝点红葡萄酒,价格大多在3欧元左右,他特别喜欢某一品牌,每次一买就买好几箱,放着慢慢喝。
(法治周末记者孙继斌、见习记者祝优优编辑整理。资料来源:新华社“中国网事”:《解密进口红酒的变脸之旅》;《浙江日报》:《浙江进口红酒“李鬼”凶猛》、《谁在给天价红酒机会》;光明网:《进口红酒暴利产业链上市后价差37倍》;杭州网:《浙江消保委揭示进口红酒行业十大乱象》)
■链接
浙江消保委揭示进口红酒行业十大乱象
乱象一:傍名牌
在进口红酒市场,"拉斐"和"卡斯特"是被傍得最多的品牌。仅"LAFITE",就发现有"大拉菲"、"拉菲正牌"、"拉菲副牌"、"拉菲传奇"等上百个品牌。"CASTEL"也一样。有经营者甚至别出心裁地将二者直接拼凑成"卡斯特拉斐"虚假品牌。
乱象二:注册空壳企业炮制"假洋鬼子"
有的葡萄酒号称产自国外,其实为国内一些小酒厂加工。有经营者还虚构品牌历史和品牌文化,"一夜"间将刚创立的商标包装成百年品牌。还有经营者花少量钱到国外注册一个洋品牌,然后在国内灌装低质酒,在市场卖大牌价。
乱象三:国内灌装勾兑
进口、灌装酒大致分两种,一是葡萄原汁,一是进口葡萄浆。前者运到国内,厂家直接分装成成品。后者按口感加水和色素等调配勾兑。
我国虽规定葡萄酒是以新鲜葡萄或葡萄汁为原料,经全部或部分发酵酿制而成,酒精度≥7.0%(Vol)的发酵酒,但未明确规定葡萄或葡萄汁用何种比例勾兑,这很难保证灌装酒百分百是葡萄汁或葡萄浆。
乱象四:国内灌装冒充"原瓶进口"
"原瓶进口"是指一瓶酒从葡萄种植、采摘、榨汁、发酵、窖藏、装瓶、酒标及内外包装全部在原产国完成。但有的葡萄酒标注国外原瓶进口,实际是原酒汁从国外进口,在国内灌装、分装,这些酒质量难以保证。
乱象五:合法外衣下的"进口原瓶"
国内不少保税区新建大大小小的葡萄酒"国际分装中心",保税区法律意义上属于"关外",在这些生产线上灌装葡萄酒仍可打"境外"擦边球。大桶进口原酒在这里小瓶分装,贴上"原瓶进口"标签,出了厂大门就算"出口"到中国。
乱象六:违法使用添加剂
通常原瓶进口红酒没有任何添加物。但国外大量低质酒进口后,都进行添加剂勾兑。除了兑水,还在原酒里添加二氧化硫防腐,还有进口红酒被检出含致癌物合成着色剂"苋菜红"。
乱象七:低档酒冒充高档酒
用尽量逼真的包装和相近口味低档酒冒充高档酒,经不良代理经销商大肆吹嘘,一些二三线品牌摇身一变成顶级品牌。如市场上高价回收拉菲酒瓶,以低价酒灌装造假。这样的造假已形成从酒浆、酒瓶、标签、包装纸乃至包装盒到后期销售的完整产业链。
乱象八:标签不符合要求
进口红酒无中文标签标识,或标识内容不符合规定,标签、说明书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要求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未载明食品原产地及境内代理商名称、地址、联系方式;或标签虚假标注境内代理商地址,同一代理商不同款酒瓶上标注代理商地址不一致。
乱象九:手续不全
未取得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卫生证书,或卫生证书所列酒类品名与实际销售商品信息不符,而擅自销售未经检疫的红酒。
乱象十:虚假代理
冒用知名红酒商标(品牌),以专卖、专营或总代理、总经销等形式,使消费者误以为是该商标(品牌)经营者,以及"专卖(专营)店"销售假冒伪劣酒,欺诈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