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营报
“国人对葡萄酒的喜爱度正不断地增加,投资葡萄酒与酒庄的人越来越多,但真正懂得葡萄酒的中国消费者却不多。” 曾任职于国际知名酒企的酒类投资专家、国际高级品酒师张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洋外衣”才够奢华
对中国葡萄酒企业家来说,他们已意识到要想发展必然在“中国制造”基础上增加投资和管理的洋元素、进入产业链上游。当轩尼诗、拉菲这些洋品牌寻觅中国基因的时候,中国本土品牌“为奢留洋”战已然打响。
2011年2月11日,中粮集团率先打响跨国酒庄收购之役之后仅仅一个月,“跨界”商人TESIRO通灵CEO沈东军在京宣布,作为个人投资,他已完成对法国知名葡萄酒庄——乐朗酒庄的全面收购,这也是目前华人在波尔多收购的级别最高的葡萄酒庄。
2011年底随着赵薇、丁磊等名人收购消息传出,2011年更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葡萄酒行业“跨国收购年”。业内分析,对中国葡萄酒企业家来说,他们已意识到要想发展必然在“中国制造”基础上增加投资和管理的洋元素、进入产业链上游。披了“洋外衣”的红酒,价格会比土生土长的红酒高出不少,但奢华并不是这样打造的。
不是种下葡萄就能酿成酒,生产葡萄酒的葡萄对气候、土壤等一些自然环境要求非常严格,本土红酒热衷“留洋”的意图,不仅是为了改变葡萄基因,更为学习国外的管理经验与品牌运作经验。
波尔多的葡萄酒迷人,因为在这片纵横十几万公顷的葡萄园上,遍布着大大小小8000多个酒庄,出产的葡萄酒各具风格,纵是一街之隔,风味亦截然不同 。
酒城波尔多有句名言:酒是酿造师的孩子。注重酿造工艺是国外奢侈葡萄酒一贯追求的。近两年本土葡萄酒很多在建圈子、追求葡萄酒的“珍贵感”,而在选择优秀自然基因、先进的生产管理方面却显得捉襟见肘。
投入同样的物资生产葡萄酒,在国外生产出一吨葡萄酒,国内却能生产出5吨。其中也一定程度上牺牲了质量,更有甚者,还有中国葡萄酒商通过外购散酒的方式增加了自己的实际产能。
被“误饮”的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则仍然表现得很不成熟。消费者对品牌的忠实度比较低,对顶级葡萄酒品牌的认识还是非常局限。“不了解文化,就无法读懂她的真谛。”这是很多奢侈品设计师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一份葡萄酒行业调查显示,对于奢侈品牌葡萄酒,中国消费者有着一种迷信的心态。他们认为,在中国,进口葡萄酒法国的最好,而法国葡萄酒波尔多的最好,波尔多的葡萄酒拉菲是最好的。
“酒是陈的香”,当1982年的拉菲被炒到几千英镑的时候,却不乏盲目的投资客转投其他更久远年份的拉菲,认为葡萄酒也像中国的茅台一样,时间久了自然会升值。
拉菲于是在中国成了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神话”品牌,不仅价格飞涨,还成为了贵重礼品。由于被炒作,价格也出现了较大波动。但很多新富的消费者用“豪饮”的方式喝拉菲,并不懂得正确的品酒方式,这不由得让很多精于葡萄酒的行家感到痛心。事实上,真正最优质的葡萄酒、甚至算得上“奢侈品”的葡萄酒,在国际上有着新、旧世界之分。
旧世界指代欧洲,其酿酒的传统可追溯至数千年前,主要产区有法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其中,以法国的波尔多和勃艮第两种葡萄酒尤为出名。西班牙葡萄酒也有着储存时间长等特点被看做是旧世界的代表。
其他生产葡萄酒的地方则通称为新世界,尤其是北美和南半球的一些国家,包括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这些地区采用现代科技技术进行酿酒,强调生产出更符合现代气息口味的葡萄酒。
中国葡萄酒消费市场则仍然表现得很不成熟。首先是消费者对品牌的忠实度比较低,人们很少会认准一个品牌购买。其次中国消费者对顶级葡萄酒品牌的认识还是非常局限,集中于通常说的法国“五大名庄”。
事实上这五大酒庄本身的评选就很局限,只是法国波尔多的美都区评级出来的(除了一款来自格拉芙区)。波尔多还有很多其他优秀产区,更不用说法国的其他著名产区了(例如勃艮第)。
此外,葡萄酒品尝是一种艺术。很多顶级的葡萄酒品牌背后,都有着各自一段精彩的故事,但中国消费者目前还很难把这些历史和故事了解清楚。尽管消费者都想去了解,但葡萄酒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没有时间和实践的投入,是很难真正理解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