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曾经的珠三角区域霸主金威啤酒,如今却打算要出售啤酒业务。
金威啤酒近日公告称,公司正考虑集团业务与资产效能潜力,并计划展开与若干同业的独立第三方洽谈出售啤酒业务及资产,以及可能租赁相关生产设施。
公司称,尽管该集团于2009年恢复盈利能力(继连续两年亏损后),集团的业务仍然面临各种重大挑战,尤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例如成本增加、新增的税项和政府收费及市场剧烈的竞争。
而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营销策略失误、品牌老化、缺乏长远规划等或许才是金威啤酒的致命问题。
洽售啤酒业务
公告称,鉴于上述情况及环球与区域性不明朗的经济环境,董事会已成立一个委员会对集团展开策略检讨。策略检讨的范围其中包括评估本集团的经营环境、寻找改善其盈利能力的途径及创造新收入来源,以及评估集团的资产运用及潜力,从而制定集团的长远业务目标。
作为策略检讨过程中的一环,公司正考虑展开与若干主要从事酿造及分销啤酒产品的独立第三方洽谈,及预期该等第三方将获邀请提交关于拟收购集团若干啤酒业务及资产的建议书及要约意向,及可能租赁集团生产设施的安排的建议书,以使公司能够评估该等业务和资产的价值。公司亦要求提交的建议书包括采取维持该等被转让公司员工的稳定性的措施。
2004年初,外资啤酒巨头喜力以每股1.85元的代价斥资5.5亿元购入金威啤酒21%股权,成为金威啤酒的第二大股东。去年3月,华润创业(00291.HK)曾提出以总价1.61亿美元,收购喜力所持有的金威啤酒股权,但之后金威啤酒控股股东广东粤海控股,决定行使优先购买权,以10.8亿元的代价收购喜力所持的股份,广东粤海控股的持股由52.45%升至73.82%。
目前,金威啤酒在深圳、汕头、东莞、天津、西安、成都、佛山等城市投资兴建了8家工厂。业绩报表显示,2008年金威啤酒实现营业收入13.35亿港元,净利润为-5205.7万元;2009年和2010年实现营业收入分别为15.39亿港元和16.32亿港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1451.5万港元和3627.2万港元;2011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92亿港元,净利润只有145.6万港元,同比下跌84.22%。
营销决策失误经销商倒戈
“金威曾经是珠三角的区域霸主,现在已经边缘化,被青岛、雪花、百威等全国性品牌排挤到了城乡结合部。”行业专家肖竹青认为,除了啤酒行业竞争加剧等外部环境因素外,金威目前遭遇的最大问题是超级经销商倒戈。
一位前金威啤酒深圳经销商告诉记者,从2005年到2007年,其每年的销量达到上百万箱(12瓶/箱),但自2008年开始便一路下滑,直至年销量不足50万箱。“2008年1月新劳动合同法出台后,厂家提出让经销商承包所有业务员、促销员费用,紧接着第二月又突然宣布涨价,小箱涨3元,大箱涨6元,导致终端客户难以接受,青岛、雪花等乘机抢占市场。”该经销商告诉记者,由于销量锐减,导致难以维持开支,他已于去年下半年结束了与金威啤酒的合作,而许多大经销商也几乎因为同样的原因自2008年后纷纷倒戈。
在该经销商看来,金威啤酒除了营销决策失误外,其市场运作模式也不被经销商认同。“整体规划性不强,基本上没有一套长期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追求短期效益,这是金威目前的弊病。”他说。
此外,在肖竹青看来,品牌老化、新品开发滞后等也是金威啤酒亟待解决的问题。“当下啤酒行业竞争如此激烈,各大品牌的新品推出速度越来越快,而金威这么多年来还是老面孔,品牌创新、市场创新力度急缺。”肖竹青认为,金威啤酒出售啤酒业务后,将进一步加剧寡头企业一统天下的格局,区域小品牌的生存空间也将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