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如今,进口酒类在普通消费者心中仍然是“高级食品”。身处灯光迷离的酒吧,品味着各种价格不菲的进口啤酒,大家感觉一定很爽。然而,如果你知道花那么多钱喝的所谓进口啤酒,竟然是水货甚至郊区小作坊里造出来的,你感觉会如何呢?
事实上,很多消费者就是知道酒有问题,一般也不会和酒吧深究,因为大多数人是抱着“图高兴”的目的而来,只想开心,不想扫兴,而这一心理也往往被商家利用。远远低于市价的水货洋酒在批发市场上出现,并通过一条秘密通道杀入大大小小的酒吧柜台,在扑朔迷离的灯光和强劲的音乐中“趁火打劫”。那么,银川市面上到底有多少水货洋啤酒在流通?其渠道怎样?洋酒销售中不为人所知的“B门”在哪里?这些都值得有关部门去破解。值得注意的是,目前的水货“洋啤酒”不都是走私而来,有的就出自国内一些小作坊,是彻头彻尾的假酒。
上海流通经济研究所曾组织为期半年的市场调查显示,部分城市流通的假洋酒比例超过50%。去年8月,哈尔滨市质监、公安部门查扣一批水货“洋啤酒”就是假洋酒,造假者用普通的大瓶啤酒兑雪碧,分装到小瓶的百威、喜力、嘉士伯、科罗娜等高档啤酒瓶内,成本每瓶2元钱左右,可消费者在各大娱乐场所购买时,一瓶就要二三十元。
一些酒吧之所以敢于糊弄消费者,重要的原因是监管缺位。酒吧都在晚上营业,而此时正是执法部门休息的时候。再加上消费者根本不知道真洋酒和假洋酒的区别,只要不喝死人,消费者压根就识别不出来。种种原因导致酒吧成了监管空白。此情此景,有关食品质量监督部门不能坐等举报,当务之急要加大力度,主动出击,不光是对洋啤酒,对市场流通的洋红酒、洋白酒都要定期检查。市民们也应该有理智的选择,并非去酒吧就要喝洋酒,并非喝到假洋酒就不用去鉴定、去维权。只有消费者和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从市场监管、销售、消费各个环节加以规范,水货洋酒才能被挤压出市场,我们的消费环境才能更加安全。
新闻背景:银川酒吧的“洋啤酒”出现水货,工商部门在一家酒吧内就查到20多件没有中文标志的洋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