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据海关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酿酒行业饮料酒商品出口3.21亿美元,同比增长30.47%,进口额15.46亿美元,同比增长49.51%,其中,白酒出口额0.898亿美元,同比增长59.56%,进口额0.143亿美元,同比增长219.3%;葡萄酒出口额0.24亿美元,同比增长322.75%,进口额7.7亿美元,同比增长74.34%;啤酒出口额1.1234亿美元,同比负增长8.43%出口,进口额0.5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1%,除传统酒种白酒出口大于进口额度外,几乎大部分酒种从额度和增长速度上出口都低于进口。而其实,差距并不仅仅体现在进出口数据上,还体现在出口产品在产业产值中所占的比例和国际市场的开发上。 中国酿酒工业协会出版的《2010中国酒业报告》中指出,2010年全国酒类商品出口量仅15.6万千升,占全部酒类商品的0.24%,且出口国家和地区主要为我国的港澳台、南亚等文化相同的地区或者海外华人聚集区。 对于这种状态,李保均表示,酿酒行业的国际化之路还很长,单单从啤酒行业来讲,国内啤酒企业在国际市场上还很少留下身影,也就青岛啤酒在国际市场份额较大。 国际化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走出去的效果不好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对此,刘非洲指出,客观上,白酒、黄酒等传统酒种仍未被国际市场所接受,而啤酒、葡萄酒等国际化酒种由于发展水平弱于国外,同时由于国内企业的资本实力不足,且在现代化管理等方面落后于国际水平,必然导致进多出少,从主观上来讲,国内企业在国际市场运作等方面经验欠缺。 从技术层面来讲,传统白酒过于注重文化特性,而在成分分析等方面忽视科学性,制约了“走出去”。 对国外消费者的误解和对外国政策的不了解制约着中国酿酒行业走出国门。美中酒业集团总裁卢胜春表示,一直以来,部分酒类企业主观上认为外国消费者不适应传统白酒消费,而不愿意出口到国外。实际上,习惯威士忌等烈性酒的国外消费者对中国传统白酒和果酒都很感兴趣。同时,一些企业由于不了解美国等国家的相关政策要求,如美国要求进口酒不允许含有保护名单之内的动物组织成分,一些涉及产品往往容易被拒之门外,这种情况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由于对中国经营者的不了解,尤其是担心中国经营者改变其经营模式而降低品质或者引发相关产业安全问题,一些国际酒商拒绝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并对中国酒类产品设置了贸易壁垒。 郭五林认为,酒类产品在中国具有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双重属性,其对工艺、传统、文化等有特殊要求,而且国内一线企业基本都是国有企业,不会被国外资本操控,未来随着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崛起,中国白酒必将走向世界,实现国际化。在这个过程中,企业应该充分利用电影等文化载体来影响国外消费者,并积极参加国际展览等,积极主动地做好品牌宣传,稳健地“走出去”。 刘飞洲则表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基于保护民族特色工业和就业问题的防御心理,国外出现对中国酒行业排斥的个例是存在的,这是当前中国威胁论在国际酒界的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射,未来这个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海外并购是行之有效的国际化方式,酿酒行业不能因噎废食,应该关注发展中国家酒类市场。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酒类企业不要过度依赖广告拉动,否则容易使资金链出现问题,反而应该利用政府的力量,采取抱团等方式,这样才能更有效地实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