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随着国内葡萄酒消费不断升温,也带动了各种与葡萄酒相关的投资行为。最近,民间出现了不少近似葡萄酒基金形式的新一轮投资理财模式,来自房地产、股市等传统行业的资金也开始进入这一新兴投资领域。
在国际葡萄酒基金如火如荼的势头下,国内葡萄酒基金由于缺少各方面条件的支持,如传统信用机制的束缚以及相关金融机构的空缺,目前尚难操作。
收益率跑赢巴菲特
伦敦国际葡萄酒交易所(Liv-ex)发布的最新报告显示,2010年期酒投资收益远远超过黄金、股票以及原油,成为长远增值率最高的投资品。
10年来,波尔多红葡萄酒的平均价格飙升了183%,每年的盈利率相当于11%。一些顶级酒庄高品质的稀有红葡萄酒价格则翻了十倍。其中2009年份的拉菲价格在2010年涨了约320%,而1982年份的拉菲更是创下了10年涨幅约为850%的收益纪录,甚至超越“股神”巴菲特的年均收益水平。
丰厚的收益让越来越多的人涌进葡萄酒的投资市场,在全球范围内大约有20家葡萄酒投资基金在开展业务,其中包括英国葡萄酒投资基金(The Wine Investment Fund)、优酒基金(Premium)、佳酿基金(Vintage Wine)、好酒基金(Fine Wine)以及德国的瓦尔瑞-沃诺·维申基金(Valveri Vino Vation)。
近年来,中国内地葡萄酒投资也可谓风生水起,除了一些酒商从国外酒商手中订购期酒进行投资外,一些小型私募基金开始结合期酒和现货两种方式参与名庄酒的投资。如法兴银行推出的极品葡萄酒基金、张裕爱斐堡和工行联手推出的张裕爱斐堡期酒理财项目以及中粮集团等联合推出的君顶酒庄葡萄酒收益权信托理财产品。另外,2011年2月,天津滨海新区明庄酒交易所成立;上海葡萄酒交易所也于今年3月启动。
目前葡萄酒投资大致分为四种方式,现酒、期酒、葡萄酒基金与酒庄投资。以目前的国内条件,收购酒庄并不适宜个人投资者,期酒、现酒又要受到存储条件很大的制约。而葡萄酒基金仅对算得上投资等级的葡萄酒投资,相对具有稳定性,风险性较小。
葡萄酒基金陷概念化
李青云多年来投身投资理财领域,目前是一家私人财富管理与咨询公司负责人,对葡萄酒的热爱,令他对葡萄酒投资也有着很大的热忱。近几年来,对葡萄酒基金的态度由曾经的信心高涨到渐渐平静,李青云感到在内地运作葡萄酒基金并非易事。
尽管名目繁多的葡萄酒理财产品层出不穷,李青云认为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基金,这些所谓的“葡萄酒基金”都还称不上预售,相当于在用酒的名义做概念投资。实质是以葡萄酒为概念的一年期、两年期的担保或融资性质的理财产品,并非葡萄酒基金产品。
“葡萄酒基金”尚停留在概念性阶段,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内地没有葡萄酒银行。葡萄酒银行的运行需要金融机构的介入,而内地恰恰缺乏能够接纳这种创新式经营方式的金融机构。以往传统习惯是,由银行保管基金、玉石珠宝等,但如果换成葡萄酒,便涉及到保存与储藏的问题,由于对自然条件的要求高,银行自身难以解决这个问题,需认定一个它所能够接受的机构实施。相比国外,没有建立健全的诚信机制以及传统商业思维模式的限制,因而使得在内地找到这样的金融机构非常困难。而在香港,通常依靠人与人之间的良好人际关系,就能建立起拥有一定可信度的相当健全的小范围的葡萄酒基金运作圈子。
另外,内地的情况是,从表象上看是在投酒,其实更多的是酒商做担保,投资者汇聚1亿-2亿元的资金投在某款期酒上,这很像一个投资行为,而最终却由酒商提供了一个担保,至少给客户8%-9%的回报,回报分两种,一种是按照之前的协议提成获取现金;另一种是用酒置换。但在国内,直接提酒的可能性很小。葡萄酒投资并非简单的消费行为,无论是受进口葡萄酒的走私影响,还是缺少葡萄酒银行支持,都使得国内葡萄酒投资交易实施困难。
葡萄酒基金处展望期
葡萄酒基金属于专家理财,其实投资标的也是现酒和期酒。但无论是现酒还是期酒,都存在着市场定价机制缺失和流动性不足、变现难的问题。
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国内葡萄酒基金将还停留在小众产品的层面。正因为国内高档葡萄酒市场偏向小众,不宜公开定价,往往使其转走拍卖市场。加之葡萄酒投资变现的渠道限制,短期内只有拍卖这种形式易于实现。
尽管险阻重重,但葡萄酒基金并非遥不可及。据业内人士透露,一些专业的葡萄酒投资管理机构正在积极筹备真正的葡萄酒投资基金。尤其新修订的《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合伙企业法》等相关行业法规的扶持,已促成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出现,如今年4月国内第一只纯管理型葡萄酒基金产品 “国投信托葡萄酒基金”的设立,似乎也验证了这一趋势。随着国内葡萄酒市场的拓展,也许一只真正意义上的葡萄酒基金正在向我们招手。